晚清民国时期的一些珍贵文物到底流传到了哪里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宫博物院采用近代博物馆陈列方法向公众展览紫禁城瑰宝,同时宣示了故宫文物的国有产权属性,由此遏止了溥仪小朝廷时期故宫文物的严重流失,进入了系统保护、整理和陈列故宫文物的新阶段。然而,故宫文物产权属性的明晰和最终确定并非瞬间完成,而是与溥仪小朝廷纠结了十二年之久。可以说,小朝廷时期的故宫文物流失构成了故宫博物院成立的重要背景,而且,紫禁城小朝廷-故宫博物院与后世故宫学的形成有着直接关联。
从1912年2月溥仪退位至1924年11月冯玉祥、鹿钟麟驱逐溥仪出宫为止,在这一时期,小朝廷“统治”着紫禁城后半部分(乾清门以北,含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等),占有着故宫文物,成为故宫文物严重流失的一个阶段。当然,与明末李自成大顺军的大肆劫掠和八国联军的骚扰相比,这一阶段的故宫文物流失程度尚属轻微。而且,除了个别太监和王公大臣的私下盗卖外,小朝廷售卖和典押文物均经过合法金融商业机构的规范操作,有案可循。
在1928年以前,日本人在我国调查古代遗迹遗址和盗窃文物的事例,不下几十起。例如:1905年东京大学的鸟居龙藏在辽东半岛及东北地区进行调查和盗掘,一直延续到1911年。京都帝国大学的滨田耕作盗掘了旅顺刁家屯汉墓等。
1928年5月3日,日本出兵侵占济南,在济面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5月11日,济南沦陷。日军除了烧杀奸淫外,还强行将济南附近临淄县龙泉寺的2尊北齐石佛、2尊北齐菩萨雕像和2块石碑运到淄河店车站,准备在这里装上火车运往青岛,再从青岛装船运往日本。
专家学者指出,从甲午到抗战胜利,正是中国遭受日本欺凌、劫掠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流入日本的中国文物,大都是通过劫掠、抢夺等非法、非正常途径;其次,这些文物等级很高,均为高品级的珍稀文物。
甲午以后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被日本劫夺的中国甲骨、石器、铜器、刻石、陶瓷、古玉、丝绣、书画、写经、拓本、杂物、古籍等类中国文物15245件。
百年战乱 谁成为掠夺中国国宝最多的国家
中华5000年的文明,有多少物质财富让众列强心生觊觎。自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大批国宝级文物被掠夺,至今流失海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上47个国家超过200家博物馆中,就展示着160多万件中国国宝,而散落在海外民间的中国国宝更是不计其数。而日本是掠夺中国文物第一个也是最贪婪的那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