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临淄信息港 > 热点资讯 > 临淄新闻 >  淄博民间故事- 齐国临淄“巧媳妇”

淄博民间故事- 齐国临淄“巧媳妇”

发表时间:2019-02-24 17:10:33  来源:临淄信息港  浏览:次   【】【】【
提起鲁菜,中国人普遍都知道它是八大菜系之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然很少人知道:历史上鲁菜最重要的形成时期就离不开齐国都城临淄。鲁菜有两个最重要的时期,一是两千五百年前兴旺发达的齐国文化奠定了饮食的多样性需求及对精细的审美取向以及五味调和的调味哲学,这自然离不开临淄...

(编者按:本故事采写依据既来源于民间传说,更经过淄博市齐民要术研究长期严谨的齐地饮食民俗及齐民要术饮食文化等诸多考证。有三个特点:一是这一系列传说符合春秋战国至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临淄一带的饮食文化背景,符合齐国兴旺发达的国力环境,其传说具备合理性二是中国酱醋文化源远流长,酱醋生产工艺几经演变创新,至今仍为世界先进水平。追溯源头,酱醋之原始工艺状态即贾思勰齐民要术总结记录的“醢与醯”。而巧媳妇巧酿酱醋的一系列传说所包含的故事情节、涉及的制作过程,均符合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其原始朴素的制作工艺还原了当时的生产力,可谓历史的活化石;三是这一系列传说其主人公都是心灵手巧、勤劳善良的临淄巧媳妇形象,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劳动及劳动创造性的认可。本故事先后发表在联合网、老年生活报等)。


早于《齐民要术》一千年的时候,齐地临淄一带,就已经开始广泛流传“巧媳妇巧酿酱醋”的传说。关于“巧媳妇”的出处,还有不同的版本。

         版本1:牛山脚下巧媳妇

春秋时期,齐国政乱,公子小白(齐桓公)落魄民间。某日,已一天没吃饭的他于牛山道中遇仇人相追,慌乱间入山阴一农户家中,其有父女二人,将其藏于空出的酱瓮之中,方躲过一劫。躲在瓮中的小白,被里面扑鼻的酱香馋得更是饥饿难耐。加之受了惊慌,竟虚脱过去……

待醒来,父女二人已做好饭菜相待。小白感觉吃到了世上最香的饭菜,以前的宫内御膳也远不及此。尤其是用生大葱蘸食的佐料更是味道鲜美,忙问是以何佐之?父言“他们是醢人后代,以制售醯醢为生。刚佐料为其女结合祖传秘方又改良自制的大酱,刚才藏身之瓮正是已吃完的酱瓮”。小白谢过离去,避难于莒,然而对此酱香却念念不忘。

后小白登位,称齐桓公。某年春季,患怪病,体乏不爽,食不知味。忽念及曾吃过的大酱之香,遂差人前往牛山之地寻访。因当时只顾逃命,未曾记得具体村落,所以屡屡不得寻。于是张榜告之,凡有作酱之户,皆必献酱,若能解桓公食欲,必有重赏!一时间,献酱之人络绎不绝,然却都不能解桓公之恙。

是日,一女子携两罐液体觐见。先从一罐中取物一杯,请桓公饮尽,桓公饮后咧嘴,此物非但无酱香,还甚酸,莫非是来糊弄本公?遂欲命人责之。女子亦不辩解,只让打开另一罐。此罐一开,酱香四溢,桓公顿感胃口大开。细观之下,此女子,正是当年救命之女,忙屈身相请。并请女子进膳房为其亲自当厨,所做饭菜,桓公尽赞味美!

桓公问其“今日之酱香,虽保留当年之浓淳,但入口又感更清润美味,何故?”,女子解答“当年所食为豆酱,今食为将酱沉淀后出现的清液,与酱区分开来,称作清酱,也叫豆酱清,用以佐汤拌菜,均更入味。”桓公又问“先前给我所食酸者何物?”女子答“先食为酢(醋),亦为我家秘制,大王积食良久,用酢可健脾开胃,增加食欲。因为平时大王可能不直接饮之,所以斗然饮之,感觉太酸,细品之下,酸中有甜,且常饮益于身体”。

桓公大喜,越加喜爱此女子,即请求纳入宫中。

女子入宫后,仍以善良、朴实、勤快风格对人,并将手艺授徒。国人高评此女,赞其为心灵手巧的“巧媳妇”。后其酿大酱、酱清、酢的工艺在齐国推广开来。人们亲切的把“巧媳妇巧酿酱醋的传说”一代代流传至今。

  版本2:康浪河畔巧媳妇

宁戚本是卫国人,虽有满腔热诚、满身本领导却不得志。当他听说齐国君臣和睦、政治清明、擅用贤人,就举家迁往临淄寻求发展机会。初到齐国,人地两疏,竟一时找不到自荐门路,而盘缠几乎用尽。无奈之下只好在康浪河畔驻足先以谋生。宁戚选择给富户放牛,他妻子则制醯醢卖。原来宁戚妻子娘家在周王室中曾担任“醯人”官职,而“醢人”就专门掌管为王室制酱酿醋的官员,受家庭熏陶,宁戚妻子也精通此道。

因康浪河水系丰富、弱酸性的土壤、适宜微生物生长,对醯醢制作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宁戚妻子制作的醯醢口味鲜美,深受欢迎。周边的醯醢作坊纷纷上门交流。很快,宁戚妻子的醯醢手艺就流传开来。因为她长相俊俏、心灵手巧,制醢造醋技艺高超,又热心将技艺传授于齐地百姓,按齐地百姓传统的风俗,亲切的赞誉其为“巧媳妇”有关“巧媳妇巧酿醯醢(酱醋)”的传说,由此也流传至今。

后来宁戚通过管仲的举荐得以见到齐桓公,桓公认为人才难得,急忙连夜“举火拜爵”,任命为大夫,成就一段君臣遇合的佳话。而宁戚也不负信任,长期担任管理农业的大司田之职,成为了成就齐国霸业的重要辅臣。夫妻二人在齐地留下美名,在临淄康浪河畔还有“齐桓公举火访宁戚”的古迹。

 

 版本3:南马坊长大的巧媳妇


左棻是历史上著名才女,外貌虽不美丽,但才思敏捷、精通诗赋,被晋武帝司马炎召入宫中,倍受宠爱和敬重,位居仅次于皇后的贵妃之位。

左棻家乡就是曾为齐国都城的临淄,她家就在都城内的南马坊村。从小她跟随父母学习制酱酿醋,可谓心灵手巧。据说,左棻制酱的诀窍在于精和慢,精是选料要精,所用大豆、小麦等均要精选;慢是其工艺复杂、酿制时间长。左棻家的制酱秘决就是“白天烈日曝晒,夜间露水滋润,温差显著,酶菌丰富,发酵充分;勤于翻拌,上下均匀,色泽红褐,历经三百天,汲取天地之精华,日月星辰之灵气,成酱芳香鲜美,才是酱中极品。制酱如此秘技,酿醋也有绝招。因此,晋朝文武大臣无不以能尝到左贵妃指导宫人制作的酱醋为荣耀。

某年晋武帝新得美女,赐名“鹂妃”,每日相伴。左棻感到冷落,心下不甘。某日,差人传报武帝,饮毒自尽。武帝大惊,急往抱其痛哭,尽诉不舍之情,曰“十个鹂妃也不及爱妃。所以宠其,是因为爱妃痴迷传授宫人醯醢之术,疏远寡人,故以冷落相激,未想弄巧成拙,害了爱妃之命啊。”武帝言尽,左棻复醒。原来她喝下的并非毒药,而是刚刚酿好的醋。左棻让武帝亦饮醋一杯,以示所言之诚,武帝豪然一饮而尽。从此二人感情俱增,左棻更得武帝宠爱。

左贵妃巧酿酱醋”、“左贵妃喝醋试君心”等系列故事也在河南洛阳、临淄南马坊等地传承了一段佳话。由此可见,临淄的酱醋制作技艺在魏晋时期就已全国闻名。

 

小知识:

提起鲁菜,中国人普遍都知道它是八大菜系之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然很少人知道:历史上鲁菜最重要的形成时期就离不开齐国都城临淄。鲁菜有两个最重要的时期,一是两千五百年前兴旺发达的齐国文化奠定了饮食的多样性需求及对精细的审美取向以及五味调和的调味哲学,这自然离不开临淄;二是一千五百年前时任高阳太守的贾思勰著书《齐民要术》中"蒸、煮、烤、酿、煎、炒、熬、烹、炸、腊、盐、豉、醋、酱、酒、蜜、椒"等手法记载,奠定了中餐的烹调技法框架,这也离不开临淄的饮食业实践。淄博市齐民要术研究会综合考证认为:临淄为鲁菜起源圣地!《齐民要术》中关于饮食文化的总结记载为中国最早的饮食学,书中首次详细记录了齐地临淄等16种大酱、25种食醋的制作方法,并记载了由大酱中产生“豆酱清”(中国最早的酱油)的过程,成为中国最早的关于制酱、酿醋的工艺学!也充分佐证了临淄酱、醋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编辑: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