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有规划,差距不会大!这份《假期作息时间表》值得所有家长借鉴
让孩子在假期中适度松弛,是对他们一学期努力的肯定。
但家长朋友们请注意,我们在孩子放松休闲的同时,一定要避免:孩子在寒假里“放纵疯玩”,过于放飞自我。
尤其是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的自制力本就薄弱,寒假里,要是再少了父母家长的有效引导,那难免出现“寒假不规划,开学差距大”的状况。
为此,我们整理了本篇内容,家长朋友们可以参照借鉴,带领孩子规划出一个“快乐而又进步充实”的寒假!
1
寒假生活的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寒假缓冲期 放假~腊月二十七
寒假生活里比较忌讳的,是假期一开始,就让孩子从”备考时极端的紧绷”,走向“假期后极端的松弛”。
刚放假这段时间,孩子们还保留着学校里的状态,对期末复习过的内容也还未遗忘,所以缓冲期是让孩子开始寒假作业的绝佳时期。
每天玩之前,先鼓励孩子按部就班地推进固定的作业进度,尽量赶在过年之前,完成绝大多数的作业。
这样一来,既能有效避免临近开学时的手足无措,也能更从容地开启接下来的寒假生活!
第二阶段:过年放松期 腊月二十八~初四
到腊月二十八左右,进入了年味最浓的时候,受热闹过年氛围的影响,孩子这时也不太可能做到心无旁骛、专心学习。
这一阶段,家长朋友们只管带孩子走亲访友、放松娱乐,去感受传统中国年的欢快氛围,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欢庆愉悦的热闹氛围里放松身心,在岁末交替中感悟新一岁的成长。
第三阶段:开学准备期 大年初五~开学
进入大年初五,该拜访的亲友拜访的差不多了,这时离开学也只剩下三天时间。
最后三天里,从假期中“收心”是孩子的主要任务,即要摆脱过年期间的松弛安逸,一步步收拢到“返校状态"。
这时除了要补齐未完成的寒假作业,提前调整孩子的生活作息,也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假期收心"的延伸阅读:
《开学倒计时!最强“收心大法”家长请收好,助力孩子从容迎接新学期》
2
寒假里的那些小任务
除了前面提到的“放松身心”和“完成寒假作业”两大关键任务,下面列举的活动,同样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家长朋友们可以有选择地穿插进寒假作息。
锻炼身体
寒假期间,每周至少应开展3次以上的锻炼,单次时长达30分钟以上,慢跑、跳绳、仰卧起坐、原地蹲起跳、球类运动......都是不错的有氧项目。
运动时,要穿好运动鞋服,同时注意提前热身。
如果是寒假的初次锻炼,强度上不宜过大,应追求循序渐进、科学锻炼,贵在每周坚持。
学外语
带孩子每天学30分钟的外语,每天积累、次日复习,能很好改善孩子的外语储备。
低年级孩子和高年级孩子,有不同的侧重。
低年级的孩子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孩子可以读英文绘本、看外语视频;高年级孩子优先围绕着增加词汇量,提升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展开。
练字
练字,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耐性。
如果孩子的字歪歪扭扭,且还停留在影响卷面整洁的水平,那可以提前为孩子准备上一本字帖。
从描红开始,每天坚持爬格子,寒假能每天坚持下来的话,那开学将会出现一个小幅度的改观。
阅读积累
课外阅读,是孩子感知这个世界的便捷途径。
优秀的绘本、国学名著、中外优秀作品,不仅能帮助孩子陶冶审美、增加积累,更有助于孩子在阅读中学会自我表达。
3
防止孩子假期染上坏习惯
都说孩子放假就像神兽出笼,爱玩爱闹的本性都在长假里彰显无遗。
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孩子假期也就一个月,熬个夜、睡个懒觉,不算什么。
但是长此以往,孩子们会养成不规律的作息。当孩子懒惰散漫时,父母适当的提醒是有必要的。
沉迷手机、电脑和游戏
电子产品无时无刻不充斥着生活,孩子们可能用网络的虚拟世界填满生活的空白。
其实,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电子产品上,都是一件弊大于利的事情。
对孩子而言,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不仅影响视力,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一些孩子因为上网,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与外界交往。
支招:和孩子“约法三章”,选择手机替代品
想让孩子远离手机,父母要学会给孩子立规矩,同时帮孩子发现比手机更好玩的事情。
首先,和孩子“约法三章”,明确约定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和使用时长,父母在执行规矩时必须立场坚定,不可动摇和妥协。
同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适度使用电子产品。如果孩子在学习,爸妈却在玩手机,孩子一定是不服气的。
还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选择手机替代品,比如陪孩子做游戏,一起看有趣的绘本,带孩子出去爬山、踢球、逛博物馆等,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爱好,接触更好玩的事情。
几乎不看书
每次放假回家,孩子们做的最自信的事情就是:拿了一堆书回家,以为自己会好好学习。可结果有多少人是拿回来的书又原封不动拿回去?
大家都知道,阅读是孩子锻炼思维的最好方式,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是一直处于思考状态的。
可如果孩子不爱读书,不爱学习,长期不动脑,再聪明的孩子也会变迟钝。
支招:榜样示范+奖励制
首先,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一个经常在孩子面前看书、看报的父母,一般会有一个爱阅读的孩子;反之,如果父母不爱看书,不爱学习,孩子也一般不喜欢阅读。
其次,不妨和孩子商量假期阅读计划,让孩子把想读的书一一写在表格里,贴在房间的墙上,每读完一本,自己打上√。
坚持阅读不容易,有时候还需要来点奖励刺激,可以设置完成多少阅读量奖励一顿大餐、一个玩具或是一次旅行。
饮食不均,“狂”吃零食
很多熬夜的孩子,通常第二天都不吃早餐。也有不少家长在孩子吃过饭后,不断往孩子嘴里塞饭,要多吃点、再吃点,恐怕孩子少吃会饿着,这样也不好。
当然,还有一些孩子除了饮食不规律,就是“狂”吃零食,暴饮暴食,油腻生冷食物摄入太多。
支招:假期更要注意孩子的健康
家长一定要叮嘱孩子每天按时吃早饭,维持正常的身体运行节奏。同时还要给孩子合理安排饮食,以清淡为主,蔬果搭配,均衡营养。
最重要的是,不论是在家还是出去玩,都不要因为某样食品或者特色小吃好吃,就让孩子吃得太饱!
至于零食,可以让孩子吃一点,但不能放肆地吃,你得一本正经地告诉他:对于越美好的事物越要有节制,舌尖上的贪婪,会让他吃得滚圆滚圆。
只顾着玩,忘了规划学习
学校会在假期给孩子安排一定的寒假作业,总有很多孩子喜欢把作业拖到最后,在假期最后几天才慌忙地做作业,甚至熬夜狂补。
和孩子制定一份合理的学习计划是很有必要的,但也要注意,学习计划不宜安排得过满,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和接受能力。
支招:“番茄钟作业管理法”治疗拖延症
“番茄钟作业管理”方法指的是把作业分解成15分钟(小学生)或30分钟(中学生)左右。当孩子集中精力写作业15或30分钟后,可以休息5分钟,如此视作种一个“番茄”。
哪怕作业没有做完,也要定时休息,然后再进入下一个番茄时间。待收获4个“番茄”后,能休息15至30分钟。
对大量作业的恐惧和抗拒是导致拖延的重要原因,“番茄钟”的设定就是帮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而种番茄期间的休息安排的小激励,也能使下一个“番茄”时段更有动力。
4
制作一份寒假作息表
有了前面的“阶段划分”和“补充性的小任务”等规划,接下来,家长朋友可以和孩子将这些内容,细化到每一天,打造一份科学而又具有可行性的寒假作息表,具体可参考: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21天法则”,它指同样一件事,如果能在21天里持续复现,那它大概率会演化为一种习惯。
寒假的将近1个月里,我们家长基于孩子薄弱的领域查漏补缺,给孩子打造一份劳逸结合、有针对性的寒假作息规划。
有始有终地执行下去,那孩子势必拥有一个“意义十足而又自在从容”的寒假!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光明社教育家、中国教育报、全国少工委、中国教师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