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教育这五年 牵住“牛鼻子” “临淄经验”铸就“临淄品牌”!
1月14日起,临淄教育推出“十三五”工作盘点——临淄教育这五年,每天一篇。今天推出第八篇《牵住“牛鼻子”,“临淄经验”铸就“临淄品牌”》。欢迎你也加入我们的述说。
“这个荣誉,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本人的莫大鼓励和鞭策,我将以‘最美’为标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超越、追求卓越。”临淄区在庆祝第36个教师节大会上,雪宫中学高庆海老师被表彰为“临淄最美教师”。
近年来,临淄区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以理论学习提升教师师德修养,以制度管理规范教师行为,以系列师德教育活动弘扬教师良好师风,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选树“临淄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大力倡树师德典型,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让教师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正是这样一项项的教育举措,铺就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的临淄之路。临淄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开创了新局面,改革举措得到省教育厅肯定,省教育厅把它总结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临淄方案”,并在全省推广。
破解瓶颈,拿出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的“临淄方案”
“5年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校长们感觉最棘手的就是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成长动力不足,队伍管理难度大。老师们抱怨最多的是工作忙、负担重、待遇低,职称晋升看不到希望。为破解教师队伍管理的瓶颈,我们创新性地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机制,激活了‘一池春水’,释放了无限动力。”临淄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学军说。
一是实行教师专业技术岗位分级聘任,改变过去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统一聘在最低等级的做法,实现岗位等级的逐级竞聘甚至越级竞聘,提升了教师职级待遇。自2016年政策实施以来,我区每年增加投入近1400万元,近万人次教师受益。
二是高级和中级分别设置教师专业技术弹性岗位,按学校专业技术岗位总数的2%设置,全区每年设置中高级弹性岗位各110个,让达到晋升职称条件、但暂时因岗位数量限制得不到晋升机会的教师,提前享受相关待遇。今年开始,根据城乡教师职称政策的变化,弹性岗位将向城区学校倾斜。
三是上述两项政策都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一线、年度考核成绩优异,且实行岗位动态管理、一年一聘,建立了“职级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职称激励机制,吸引教师扎根一线、主动发展。特别是在破解大班额过程中,随着两项政策实施,教师资源得到极大释放,在未大规模招聘教师的情况下,基本满足了班级扩增的需求,有力助推了大班额化解工作。
补短板,走出激发教师队伍动力的“临淄道路”
“今年我们镇还分到了来自聊城大学的公费师范生呢!”皇城镇中心校校长杨国清兴奋地说,“皇城镇是临淄区一个较为偏远的乡镇,条件相对艰苦,以前老师来后不几年就走了,留不住的问题比较突出。”
“十三五”期间我区共招聘新教师539名,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坚持新教师分配倾斜农村政策,通过核定教职工编制,配足配齐乡村教师,优先保障乡村教师师资,保证农村学校优秀师资充足,持续为乡村教师队伍“输血”。
设立农村“特岗”,确保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根据全区农村义务教育学区的实际情况,每个学区按照教师人数的1%设立特级教师岗位,共设19个岗位,比省市要求增设了9个岗位。目前,临淄区已经涌现出了2名教育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
随着课后服务等工作开展,教师承担了大量工作,但受政策影响,教师工作付出与实际待遇并不对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我区创造条件落实省市关于建立绩效工资增量机制的要求,出台《建立教师绩效工资增量机制的实施意见》落实改革举措。一是完善班级管理激励机制。自2015年起,我区建立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班主任补贴月均提高500元。实施增量机制后,将小学、初中、高中班级管理激励标准分别提高到每班每月515元、615元、715元,进一步提高待遇、激发动力。
完善课后服务激励机制
自2017年实施小学生课后服务,要求学校将课后服务纳入教师工作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区财政按每生每年80元的标准安排经费,全部用于教师激励。
建立寄宿制学校绩效工资增量机制
针对寄宿制学校教师加班多、值班多的问题,确定寄宿制学校按每生每年200元的标准增加绩效工资,面向管理、服务学生寄宿工作的教职工发放。同时,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调整为每生每年1200元。以上激励政策,区政府每年增加投入近900万元,真正让老师们“干起活来有待遇”“奉献教育有回报”。
提师能,形成“名师辈出”的“临淄现象”
独行快,众行远。教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团队和专家的引领。为此,临淄区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启航、引航、远航“三航工程”,每年投入100万元建立22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其中,名校长工作室由区内2名入选教育部卓越校长领航班的校长担任主持人,成员为市区级名校长及工程人选。远航工作室和引航工作室由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担任主持人,成员覆盖全区40余所中小学。
名师工作室,做到有制度、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通过扎实的学科教研、教学论坛、理论学习等,引领青年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成长为区域名师、名师成长为教育专家,构建起了定位准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名优教师培养体系。同时,还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研究院合作,依托叶澜教授教育专家团队,扎实开展“新基础教育”试验,引领校长、学科教师、班主任增强内生动力、实现成人成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全区共培养了2名教育部名校长领航班成员,16名齐鲁名师名校长及工程人选,9名省特级教师,12名正高级教师,42名淄博名师及工程人选,数量均位居全市首位。我区作为全市唯一区县在2017年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推进会上进行现场展示;2019年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研讨会上作典型发言;2020年在山东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改革推进会上作教师队伍建设经验介绍。
结语
在新时代的春天里,我们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最大限度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最大限度激发教师队伍活力,让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让优秀的教师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
